清晨的薄雾渐渐散去,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的钻塔巍然矗立在大地之上。空气清冷,伴随着钻机的轰鸣声,在身穿鲜艳地质红的钻探工人中,有四位退伍军人在不停的忙碌,他们是王德亮、梅小强、姜津、潘胜远。只见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以持续的专注力与执行力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王德亮,曾在军营中度过16年的岁月,军旅生涯磨砺出他坚韧的意志和踏实的作风。转业后,他将军人的吃苦耐劳和严谨作风带到二队,迅速成为钻机上的“钻井好手”。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团队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钻井任务。钻井现场的条件艰苦,但王德亮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专注于钻机的每一个细节操作。他熟悉钻机设备的运转原理,能够熟练进行钻杆的拧卸、液压钳的操作以及绞车的操控,并善于在钻井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寒风中,他双手冻得发红,但操作依然精准。别人眼里这些日复一日的工作枯燥乏味,他却乐在其中,总说:“每一次操作都是一次积累,都是对自己的提升。
梅小强,转业前是一名部队电力工程师,进入地质行业五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守护着钻机的电力系统。他将军人的严谨和责任感带到了新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了钻井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酷暑寒冬,他总是在钻塔旁忙碌,检查设备、排查隐患。他常说:“钻机的电力是施工的生命线,一点问题都不能放过。”对他来说,工作不仅是职责,更是一种使命。他的严谨态度让团队在一次次任务中平稳前行,从未因电力故障而中断作业。虽然工作枯燥乏味,但梅小强从不抱怨,他用细致入微的付出守护着团队的每一次成功。因为保障了钻机源源不断的电力供给,同事们给他一个爱称:“充电宝”,而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钻探工作是一个整体,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施工都受影响了,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的岗站好……”
姜津是团队中的“设备守护者”,他的沉稳和专注让大家对他充满信任。无论是泥浆泵、振动筛,还是排泥机等这样的“大块头”,一旦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用细致的排查和踏实的态度,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他眼中,每一台设备都是团队顺利作业的基石,每一次维修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设备得让它听话,不能影响大家干活。”这不仅是他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内心中的工作信条。他深知钻井作业每一秒的宝贵,设备的短暂停摆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进度。因此,他从不懈怠,始终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每一次设备问题,力求快速、高效地恢复设备运转。在姜津看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潘胜远,2009年通过直招入伍,成为海军后勤保障队伍中的一员。他以出色的表现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无数荣誉: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五次。这些勋章和证书不仅见证了他的军旅生涯,更成为他转业后继续奋斗的动力。离开部队后,他迅速融入二队钻探生活,凭借扎实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钻探作业中,潘胜远负责的工作包括报单、量钻具、洗岩屑等,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他始终保持军人一贯的严谨作风,对每一个数据都再三核对,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力求做到精准无误。他常说:“小事不小,只有把小事干好,大局才能稳定推进。”
钻机常见的颜色是“黑”和“黄”,即黑机油和黄泥巴,甚至连呼吸都带着机油的味道。深冬的寒风凛冽,钻杆冰冷刺骨,即使手套冻得僵硬,他们依然坚持在第一线操作,确保设备无一失误;盛夏的烈日炙烤,泥浆四溅,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水。而这些都未曾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在他们眼里,每一米钻井深度的推进,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为了祖国勘探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四人像四颗螺丝钉一样,紧紧的和队友咬合在一起。“献身地质事业!”这是二队门口镌刻入巨石的鲜红大字,也是深深刻入他们内心的信条。他们以无悔的青春诠释了地质工作的伟大,也用满腔热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军营到钻机,他们的身份转变了,但那份骨子里的韧性和执着却始终如一。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把军人的严谨、奉献精神融入到地质事业的点滴中。他们坚信,无论是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还是在钻塔旁为祖国资源勘探贡献力量,都能书写无愧于心的人生篇章。
这四位转业军人的故事,既是他们自己的,又是无数地质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坚守和汗水证明了: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他们共同书写了属于钻探人的壮丽诗篇,也为地质事业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亮色。(李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