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不仅是街头巷尾的文明倡议,更是各行各业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内在标尺。我队材料机电科王涛作为负责材料采购招标的工作人员,岗位虽不直接面对城市文明的“面子”,却承载着单位合规运转、资源高效配置的“里子”,每一份招标文件的严谨、每一次招标过程的公正、每一份合同的规范,都是“双争”精神在职业场景中的生动实践。
以“规范之笔”写好招标文件,筑牢“争创”基础
招标文件是采购招标工作的“源头活水”,其规范性直接决定了后续流程的公正与高效。一份逻辑清晰、条款严谨的招标文件,本身就是对“文明履职”的诠释,他始终以“零差错”为目标,在编制过程中反复核对技术参数、资质要求、评标标准等核心内容,既避免因表述模糊引发歧义,也杜绝“量身定制”的隐形门槛。曾在某项目中,有供应商试图通过模糊参数“钻空子”,他当即联合科室有关人员细化条款,明确“符合行业通用标准”的硬性要求,确保所有潜在投标人在同一起跑线竞争。这种对规则的坚守,正是“争创”精神中“精益求精”的体现,他用专业素养为公平竞争搭建平台,让每一分采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以“公正之心”护航招标过程,彰显“争当”担当
招标现场是考验初心的“试金石”,面对各种潜在的利益诱惑,信念是最坚实的防线。他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专家抽取到开标评审,全程接受监督部门与投标方的双重监督,杜绝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记得一次大型材料招标中,有合作多年的供应商私下联系,希望“通融”评标环节,他当即明确拒绝:“规则面前没有例外,合作的前提是遵守底线。”最终,资质更优、报价合理的新供应商中标,不仅为单位节省了成本,更以“一碗水端平”的态度维护了市场秩序。这种坚守,正是“争当”精神中“守正不阿”的体现,他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利益所惑,让职业操守成为抵御歪风的“防火墙”。
以“诚信之约”规范合同签订,夯实“双争”纽带
合同是连接供需双方的“法律纽带”,其严肃性关乎合作的长久与稳定。一份权责清晰、兼顾双方利益的合同,是文明共事的具象化表达。在签订环节,他既严格审核供应商的履约能力,也充分听取对方对条款的合理诉求。曾有供应商对“交货延迟违约金”条款提出异议,认为标准过高,他并非简单坚持“甲方立场”,而是结合行业平均履约水平重新测算,最终达成“阶梯式违约金”共识,既保障我方权益,也为供应商留足合理空间。这种“换位思考”的态度,正是“双争”精神中“文明相处”的延伸:在维护单位利益的同时,以诚信姿态构建良性合作关系,让合同不仅是约束,更是互信的见证。
采购招标岗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细节中考验着责任与担当。践行“双争”精神,于王涛而言,就是把“规范”刻进招标文件的字里行间,把“公正”融入招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诚信”写进合同签订的每一项条款。唯有如此,才能以岗位之责为“争创文明城市”添砖加瓦,以履职之德诠释“争当文明市民”的深刻内涵,让“双争”精神在平凡岗位上绽放持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