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节,带着孩子去影院观看《志愿军:浴血和平》。当银幕上的硝烟与现实里的万家灯火在片尾缓缓重叠,那些震撼心灵的片段,不仅成了给孩子最深刻的家国教育课,更让身为地勘单位工作者的我,深深体会到初心之重。
影片中“边谈边打”的双线叙事直击人心。上甘岭,战士们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轰炸下坚守坑道,指甲缝里混着泥与血,却把“誓死不退”的信念刻进骨子里;谈判场外,姚排长为践行“中立区不开枪”的承诺,用生命诠释中国人的信用。最令人动容的,是黄继光牺牲后,战友们用温水浸软他的血衣,焐热他高举的手臂,才能为他换上新军装的细节。孩子轻声问 “他不疼吗”,我喉头哽咽:“因为他要护住身后的家。”
这些场景,让我想起单位里,此时此刻依旧奋战在野外的同事。他们曾顶着狂风安装设备,任凭沙砾打疼脸颊;曾在暴雨漫过脚踝时坚持生产,深一脚浅一脚蹚过泥泞;更熬过零下二十度的野外宿营,裹着厚棉被仍冻得彻夜难眠。虽与当年志愿军的艰苦不尽相同,但那份“钉在岗位上”的坚守,却一脉相承。战士们用血肉守住阵地,我们用钻杆和钻头丈量大地,都是在为家园筑牢根基。看到吴本正和史光明一起用双手攥住当作铁轨螺栓的扳手时,我仿佛看见前辈们在煤油灯下整理资料的身影 —— 各行各业的坚守,从来都是和平的底气。
最动人的,是英雄的平凡。李晓笑着说 “没人给我寄吃的”,转身却对着家人照片悄悄落泪;黄继光在牺牲前,还惦记着给母亲写家书。这些细节让孩子明白,英雄也曾是普通人,只是多了份责任与勇敢。走出影院,孩子指着街头飘扬的国旗说:“爸爸,他们要的‘好照片’,就是现在这样吧?”我点点头,想起我们绘制的勘测图,那上面的每一道线条,都是我们这代人的“坚守答卷”。
片尾英烈名单出现时,影院里寂静无声。作为地质人,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经历枪林弹雨,但守护山河的使命同样沉重。我告诉孩子,传承英雄精神,不必奔赴硝烟战场,只需在学习中踏实勤勉,在岗位上履职尽责。就像先辈用热血换和平,我们用坚守护家园,这便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