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队第四钻探分队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团队。面对金属矿产勘查的新领域,“创新”伴随着工作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技术细节上,也体现在团队管理和发展思路中。分队长陈禄说,“项目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不能只靠一两个骨干,必须打造一个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技术梯队,这才是队伍长远发展的根基。”这种管理机制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让年轻队员迅速成长。
薛飞招:从行业新人到技术骨干
在云南金矿钻探一线,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眼神专注的年轻身影--薛飞招。作为一名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国家勘察设计类注册土木工程师,他将所学专业知识倾注于每一个钻孔,用执着与钻研诠释着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刚接触钻机时,我脑子里全是问号。”薛飞招笑着回忆。打捞器如何自动提取岩心管?岩心在提升过程中为何不会脱落?内外管各自承担什么功能?这些疑问驱使他利用下班时间潜心钻研。在这段求知若渴的日子,他系统学习了施工中的常用到的“绳索取心”技术。“那感觉就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他这样形容。

在平时的工作中,薛飞招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他常常研究到深夜。他说,“越是深入了解,越感觉到解决现存问题的必要性。”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技术攻坚之路。为了解决岩心掉落卡住钻杆的难题,他提出了“基于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的钻头卡心处理冲击器设计”;针对环状空间岩粉堵塞导致取心内管提取困难的问题,他设计了“分瓣式内管总成多级联动环腔解卡机构”。这两项创新成果有效避免了因提钻导致的缩颈、塌孔等工程事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和作业安全。
在钻探现场,薛飞招不断突破自我。回忆起第一次爬上钻塔安装避雷针的经历,他记忆犹新:“爬到塔顶时双腿确实在发抖,但安装完成后俯瞰整齐的场地,那种突破自我的成就感至今难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他展现出了从容与担当。一次深夜换班途中车辆爆胎,他一边用手机照明,一边打电话请教换胎方法,最终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换胎。他说,“在四分队,处处都是温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有困难一起解决,大家鼓励我、帮助我,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长期野外工作,使他体重下降了二十斤。一次回家,妻子看到他黝黑消瘦的样子,玩笑似地说:“呀,小薛看着更精干啦!”随即转身默默为他炖了一锅排骨。“她肯定特别心疼,只是不愿说出口。我只有努力干好工作,才对得起她的理解和支持。”他语气坚定地说道。
从充满疑惑的技术新人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薛飞招在钻探一线完成了技术与人生的双重淬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每个疑问的执着探索,对每个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在这位年轻地质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动人的品质——既脚踏实地钻研技术,又胸怀理想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地质人的精彩篇章。
王狄森:从地质新兵到项目中坚
2024年11月,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忱,地质工程专业的王狄森来到二队,一头扎进他所热爱的地质行业。一年时光飞逝,这位曾经的“地质新兵”已淬炼为项目上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他的成长轨迹,清晰而扎实。
对于初来乍到的王狄森而言,轰鸣的钻机、复杂的钻进工艺、精细的取心流程,一切都是崭新的挑战。他没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选择从零开始,将现场作为最好的课堂。从跟班作业时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虚心求教,到与甲方沟通时主动向技术人员探寻原理,他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凭借这股善于学习和钻研的劲头,他迅速捡起并深化了专业知识,全面掌握了钻探施工的各项流程,为后续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狄森以“善于学习”为舟,以“主动担当”为桨,在实践的浪潮中快速成长。当施工遭遇卡钻事故时,项目经理因公外出,他更是展现了超越新人的沉着与担当。他主动组织班组长和技术员分析问题、商讨解决方案;积极对接甲方技术人员,沟通后续计划;高效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问题快速解决。事后,他还不忘组织复盘总结,和大家分享经验得失,将实战经验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财富。
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从对接甲方、联系供应商到组织现场施工,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需要支援。王狄森成为了项目经理的“全能帮手”,无论哪里缺人,他都能及时顶上,并出色完成任务。
生活上,他也被大家称为“小能手”。项目驻地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与饮食习惯与王狄森的北方家乡迥异。长期在外的同事们,除了思乡之情,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吃不好”。
为了让大伙儿吃得舒心,他化身“项目生活的小管家”。每次采购,他都不厌其烦地转遍小镇上的菜店,精心挑选最新鲜、最合大家口味的食材。一有空闲,他便钻进厨房,为大家露一手,他做的家乡的烙饼,用熟悉的味道慰藉同事们的胃与心。同事笑言:“现在一说狄森在宿舍给大家烙饼呢,连扛钻杆都觉得更有劲儿了!”
王狄森从一名青涩的新兵,成长为项目经理的左膀右臂、现场管理的行家里手,真正成为了项目上信得过的中坚力量。他的故事,正是新一代地质人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