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我队地质技术人员纪恒凯、韩磊、付伟杰三人前往青海,开展青海双龙沟金矿项目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为矿山开采提供地质依据。
此次野外工作的最终目的地是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以北哈拉湖附近的矿区,处于祁连山腹地的无人区。这里,最低处的海拔也超过4400米,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是典型的高海拔无人区。双龙沟金矿,就坐落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一路坎坷:摸着石头过河
双龙沟金矿附近地形险峻,山沟交错,通往矿区道路不通,仅有前人留下的断断续续的车辙印。其中最后五公里尤为艰难,原本平坦的路段被数条宽窄不一的河流所取代。
河道曲折,河床遍布碎石和水坑,最宽处超过十米,最窄处也有三四米。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条件,车辆随时可能遭遇抛锚、爆胎甚至侧翻等风险。然而,为了完成任务,他们选择迎难而上,队员们化身“探险者”,如同“小马过河”般,谨慎地用铁锹探测河水深度,寻找车辆安全通行的路径,每一次探测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泥泞和涉水,他们克服了最艰难路段,终于抵达目的地。
向上攀登:高原测量的艰辛
待开采的矿区广袤无垠,宝藏深埋地下,地上满目荒凉,寂静得可怕,只有裸露的岩石和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曳。置身其中,年轻的地质队员虽然具有一定野外探测经验,还是被高原的苍茫与无情所震撼。顾不上多感慨,啃了几口馕,他们便扛着仪器,向测量点进发。
恶劣的天气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高原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还没等他们缓过劲,太阳又露出了笑脸,炙烤着大地。
高原反应是他们要面对的又一道考验。低压低氧带来胸闷气短、头晕目眩、鼓膜不适等反应,使他们向上攀登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呼吸的急促和身体的抗议。
然而,仅仅一天的工夫,小组成员陆续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症状。望着眼前这片荒凉壮丽的土地,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敬畏。
踏雪而行:雪山之巅的探索
7月25日,天气阴凉,恐有雨,但地质人的选择总是坚定的。海拔约4950米的险峻,300多米的高差,都没能让这群无畏的探索者却步。山脚之下,汽车能够行驶的路,已经到达极限,剩余的路必须靠徒步来完成。偶遇的黄羊和野牦牛,静静地注视着他们向着目标迈进。
峰顶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最深处没过膝盖,作为项目负责的纪恒凯,是一位有着丰富的野外地调工作经验的90后,他性格坚毅沉稳,带领着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往上走,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积雪进入鞋子化成雪水,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咯吱咯吱地踩雪声,是这寂静世界里唯一的音符。抵达山顶后,来不及多休息,便抓紧时间投入到山顶地质剖面测量工作中,寻找测量点、架设仪器、记录数据。
时间飞逝,当坚持完成所有野外工作时,夜幕已降临。下山的路充满挑战,意外状况频出:鞋底被尖锐的碎石刺破、皮肤上被划出了血痕……抵达驻地时已是凌晨。
这支野外工作小队的身影,在巍峨的祁连山脉间显得那么渺小。但他们目光笃定,勇毅前行。为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他们置身群山之巅,用双手描摹地球脉络;爬冰卧雪,用双脚踏遍远阔山河,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践行着地质工作者为国探矿的使命荣光。(作者:韩磊 郭荣博 摄影:纪恒凯 付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