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中国矿业报丨“老牌”劲旅的坚守与突破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云南金矿勘查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贾彦虎 刘明杰     阅读:136

曾以“勘探铁军”闻名全国的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 (以下简称“二队”),如今已走过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其发展始终与国家能源资源需求同频共振。如今,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二队主动拓宽矿产勘查领域,积极开辟金属矿产勘查新战场。

挺进滇南 实施绿色勘查

2024 年秋,一支由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遣队,肩负着探索开拓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红河州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这里,不仅是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的“地质博物馆”,更是二队叩开金属矿勘查大门的“首个实战考场”。

彩云之南,风景如画。但对于地质勘探者而言,迤逦风光的背后,是陡峭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质条件。  

“这是我队拓展矿产勘查领域,积极稳妥进入金属矿产勘查的第一个实质性项目。”二队队长王风才介绍。从熟悉的华北平原到陌生的西南山区,从擅长的煤炭、地热、钾盐、岩盐到挑战性的金矿,这一步,意义非凡。“它关乎队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检验着我们这支老牌劲旅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团队是首要任务。2024年8月,第四钻探分队被委以重任。初到云南,挑战便接踵而至。语言沟通、气候不适、饮食差异还是小事,最棘手的是如何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开展勘查工作。“资源勘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队党委对项目组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传统的勘探作业,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造成较大扰动。但项目组将“绿色地质勘查”的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

2024年9月,一场围绕“最小化环境足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技术人员优化从装备进场、驻地建设、钻探施工到最终生态恢复的全链条方案。他们引入了先进的履带式全液压岩心钻机,这种钻机如同“勘探界的精密手术刀”,其“橡胶履带”设计,配合铺设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拼接道路,严格控制作业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修路对山林造成的砍伐和开挖。

在钻机基台铺设上,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模块化镀锌格板,“就像搭积木一样”,既能稳固支撑设备,完工后又能轻松拆除,几乎不留痕迹。钻井液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最终确定了生物聚合物环保泥浆体系。项目组技术人员薛飞招介绍,这种泥浆可以被自然环境快速降解,不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即使是暴雨天气,项目组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

跨领域找矿 攻克技术难题

金属矿勘查,尤其是金矿,其钻探工艺、取心要求、判层识矿与煤勘截然不同。“煤炭勘查目标层位稳定,好比在固定的楼层找房间;而金矿化带变幻莫测,如同在迷宫里找一根隐藏的金线。”薛飞招形象地道出了找煤到探金的技术跨界的难题。

“困难比预想的要多。”薛飞招坦言。为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他的宿舍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床头、地上堆满了各种钻探零件和工具。下班后,他常常对着这些“宝贝”研究到深夜。

绳索取心技术是金属矿钻探的关键,但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碎石卡钻”和“岩粉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进尺效率和岩心采取率。2025年4月,项目组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冲击器”的概念,用于解决碎石卡钻难题。又设计出“分瓣内管总成环腔解卡机构”,有效应对岩粉堵塞。

叩击大地 书写新篇

2025 年初夏,云南大山的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转眼间乌云压顶,暴雨倾盆。豆大的雨点

砸在钻机棚上噼啪作响,地面瞬间泥泞不堪。

“注意脚下!抓紧缆绳!”

“排水沟再疏通一下!”

“各岗位保持通讯畅通!”

风雨中,班长的指令清晰有力。钻机平台上,操作手稳如磐石,精准控制着钻压和转速;队员们分工协作,检查设备、加固篷布、疏导积水,一切忙而不乱,紧张有序。项目团队的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钻机的正常钻进。

钻机日夜不息,岩心一米米取出,记录本上的数据日渐丰满。云南金矿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河北煤田二队而言,这场“首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找矿本身。

它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演练,证明了这支队伍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绿水青山间践行了绿色勘查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升华了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它更是一次有力的人才淬炼,让年轻的肩膀在实战中变得坚实,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之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60 多年前建队之初的筚路蓝缕,到转战南北书写辉煌;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先进单位”称号,到投身干热岩等新能源勘查。以岩心为笔,以山河为卷,二队地质人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奋斗,书写着时代的崭新答卷。他们的故事,是关于转型、关于坚守、关于传承的故事,更是关于希望的故事——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潮中,一支老牌地质队伍正焕发新生,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坚定前行。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