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燕赵大地,钻机轰鸣,地质锤声清脆。在唐山滦州东安各庄地热勘查项目现场,现场负责人康浩正对照平板电脑中的原始资料清单,逐项核验岩心编号与采样记录。“质量管控必须细到每一个地质点、每一份班报表”,他说,“现在全队上下形成了‘质量就是生命线’的共识”。
今年以来,我队以“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创新构建立体化质量管控体系,推动地质勘查工作实现质的飞跃。6月底,我队实施的5个省级财政资金项目均超额完成中期目标,其中丰盈-高望煤炭普查项目4个钻孔均获评甲级孔,为全年目标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制度筑基:构建标准化管控体系
走进我队高家堡钾盐施工现场,墙上悬挂的“时间表、路线图”格外醒目。从设计编制到成果验收,3大环节38个质量控制点形成完整闭环。队党委委员、总工程师上官拴通拿起桌上一本厚厚的《质量检查工作方案》说,“针对不同矿种、不同勘查手段,我们制定了差异化的检查标准”。
这份凝聚集体智慧的制度成果,将质量要求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新生界第四系地层每10m取1件岩屑样品,含岩盐系以上地层每钻进5m取1件岩屑样品,岩屑样品每包质量大于400g;项目质量控制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在制度引领下,全队建立起“周四调度+专项督办+现场检查”的三维管控机制,上半年累计开展质量检查和安全检查33次,查出隐患和整改问题45项,已全部按要求整改完毕,实现质量问题动态清零。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安全管控
在生产调度会上,安全生产科科长王德演示了野外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现场施工情况,建立野外监控巡查台账,安排专人每日通过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发现隐患及时督促现场完成整改,并在每日调度会上通报隐患类型和注意事项,提醒其他施工现场做好风险隐患排查。
通过野外监控系统,我队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直观地监测到2400公里以外的“青海省冷湖镇昆特依钾盐矿勘探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能够对现场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实时通话、及时制止。
通过数字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我队全面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有效管控安全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置事故隐患,提升事故救援能力,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薪火相传:打造质量文化生态
我队定期召开的质量分析会总是座无虚席。年过六旬的老专家张国斌正在讲解煤系地层判识技巧,台下青年技术人员认真记录。这种“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已成为队里的质量文化品牌。
“我们不仅传技术,更传作风”,队党委委员、副队长杨风良介绍,通过“质量分析会”,构建了集技能提升、经验传承与质量管控于一体的专业技术平台。培育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队形成技术创新成果18项,年轻技术骨干主持项目比例提升至70%。
质效双升:服务发展彰显担当
在超长重力热管高效开发干热岩地热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现场,示范工程已全面进入系统联调与试运行阶段。环渤海地区干热岩资源开发迎来重大进展!项目所引领的发电与制冷一体化工程示范,近日实现阶段性突破。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利用创新热管技术规模化、高效开发深部干热岩地热资源方面取得关键进展,为零碳电力供应与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工程实践,也为干热岩地热能的商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环渤海干热岩区超长重力热管取热及发电-制冷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现场
“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队党委委员、队长王风才在半年工作总结会上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用更精准的地质成果服务能源安全保障,在燕赵大地书写新时代地质人的答卷”。
质量是地质工作的生命线。第二地质队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培育三管齐下,构建起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期待更多地质队伍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造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地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