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转型之路镌刻金色答卷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云南金矿勘查纪实
发布时间:2025/9/29    作者:贾彦虎 刘明杰 摄影:贾彦虎 王兵    阅读:204

前言:时代浪潮中的转身

曾以“勘探铁军”闻名全国的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以下简称“二队”),在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钻塔的轰鸣始终与国家能源资源命脉同频共振。为进一步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机遇,二队主动拓宽矿产勘查领域,将积淀深厚的勘探技艺挥师指向新的战场:金属矿产勘查。

2024年秋,一支由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遣队,肩负着探索开拓的使命,跨越千山万水,奔赴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红河州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不仅是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的“地质博物馆”,更是二队叩开金属矿勘查大门的“首个实战考场”。

该文记录的正是这群新时代地质人,如何在陌生的地域、全新的领域,以青春和智慧,迎接挑战、突破自我,为国家资源安全探寻新希望的动人篇章。

挺进滇南:在绿水青山间寻觅“金”光 

彩云之南,风景如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勘查区内,山峦叠嶂,林海苍茫,云雾缭绕如仙境。但对于地质勘探者而言,这迤逦风光背后,是陡峭的地形、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上,二队的钻塔毅然矗立起来,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山间的鸟鸣,标志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

 “这是我队拓展矿产勘查领域,积极稳妥进入金属矿产勘查的第一个实质性项目。二队队长王风才介绍从熟悉的华北平原到陌生的西南山区,从擅长的煤炭、地热钾盐、岩盐到挑战性的金矿,这一步,意义非凡。“它关乎队伍未来一个发展方向,也检验着我们这支老牌劲旅的创新适应能力。

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团队是首要任务。第四钻探分队被委以重任,分队长陈禄是一位管理经验丰富的带头人”,副分队长王兵擅长现场管理与协调。队里精选了技术扎实、富有闯劲的青年队员,他们多数具备多学科背景,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团队中,既有薛飞招这样的90高学历技术尖兵,也有郭小强、霍爱平、姜津等从军营转战山川的退伍军人,还有王狄森这样入职不足一年、满怀热情的大学生。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8岁的队伍,带着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兴奋与决心,踏上了征程。

初到云南,挑战便接踵而至。语言沟通、气候不适、饮食差异还是小事,最棘手的是如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在这片生态敏感区开展勘查工作。“资源勘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队党委对项目组下达的死命令,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绿色勘查:于细微处守护“滇”峰绿意

“在森林里动土,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技术员薛飞招回忆最初设计施工方案时的情景。传统的勘探作业,难免会对地表植被、土壤造成较大扰动。但在云南,项目组将“绿色地质勘查”的要求融入每一个细节。

一场围绕“最小化环境足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技术人员开启了“白加黑”模式,反复研讨、优化从装备进场、驻地建设、钻探施工到最终生态恢复的全链条方案。他们引入了先进的履带式全液压岩心钻机这种钻机如同“勘探界的精密手术刀”“橡胶履带”设计,配合铺设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拼接道路,严格控制作业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修路对山林造成的砍伐和开挖。

在钻机基台铺设上,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浇筑,采用模块化镀锌格板,“就像搭积木一样”,既能稳固支撑设备,完工后又能轻松拆除,几乎不留痕迹。钻井液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最终确定了生物聚合物环保泥浆体系“这种泥浆可以被自然环境快速降解,不会破坏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平衡。”

即使是暴雨天气,项目组也有一套成熟的应急预案。雨水收集、导流、沉淀系统确保工地排水清澈;所有材料堆放都有防雨防渗措施。施工结束后,严格按照方案恢复植被平整土地,力求让大地尽快“愈合”。

“看着我们施工过的地方,很快又能恢复绿意,那种成就感不亚于找到矿化线索。”一位年轻队员感慨道。这套绿色勘查的“组合拳”,不仅有效减少了“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更体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为在生态脆弱区实现找矿突破与环境保护双赢积累了宝贵经验。

752.jpg

创新攻坚:智慧火花照亮探矿深空 

金属矿勘查,尤其是金矿,其钻探工艺、取心要求、判层识矿与煤勘截然不同。“煤炭勘查目标层位稳定,好比在固定的楼层找房间;而金矿化带变幻莫测,如同在迷宫里找一根隐藏的金线。”技术负责人薛飞招形象地道出了技术壁垒。对这支以煤勘见长的团队而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重新学习。

“困难比预想的要多”薛飞招坦言。他是团队的“技术宅”,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背景和注册土木工程师的资格,让他对技术难题有着执着的钻研劲头。他的宿舍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床头、地上堆满了各种钻探零件和工具。下班后,他常常对着这些“宝贝”研究到深夜。

绳索取心技术是金属矿钻探的关键,但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碎石卡钻”和“岩粉堵塞”问题,严重影响进尺效率和岩心采取率。一旦卡钻,往往需要全程提钻,不仅耗时费力,更可能导致钻孔缩颈、塌孔等严重后果。薛飞招不服输,对着图纸和实物反复琢磨。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钻杆、取心管。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扶正导向-动态锁定集成冲击器”的概念,用于解决碎石卡钻难题;又设计了“分瓣内管总成环腔解卡机构”,有效应对岩粉堵塞。

“这些零件虽然沾满了油渍,但它们可是我的一位位‘尊师’。”薛飞招笑着说,手指轻抚着一个刚改进好的部件,“关键是真的省了我们很多时间和力气。每次研究有所收获,解决了实际问题,看到钻机又能顺畅地下钻,那种充实和自豪感,无法形容。”他的这些小革新、小发明,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大降低了事故率,提升了作业效率,也让团队对攻克技术难关信心倍增。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细节上,也体现在团队管理和发展思路中。分队长陈禄推行“班长轮流制”,让每位队员都有机会负责现场生产管理,其他成员协同配合。“目的是把大家都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多面手’,”陈禄说,“项目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不能只靠一两个骨干,必须打造一个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的技术梯队,这才是队伍长远发展的根基。”这种机制激发了每个人的潜能,年轻队员迅速成长。

党旗引领:军魂匠心铸就勘探铁军

在偏远的野外项目部,党建工作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旗帜,更是攻坚克难的堡垒。项目党小组有六名党员,其中三名是退役军人,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建设党员活动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联学共建,将红色基因注入地质找矿的实践中。

郭小强,曾是铁血野战部队的一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他随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在废墟中用生命开辟救援通道。2019年转业到二队后,他把钻台当作新的“战场”。从宁晋盐井的寒风到内蒙古沙漠的风沙,从贵州复杂地层到云南的崇山峻岭,环境在变,挑战在变,但军人的坚韧和共产党员的担当从未改变。“部队教会我,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总是冲在最苦最累的一线。

霍爱平,在部队时是优秀教员,荣获过“信息通信旅新训优秀教员”称号。2020年转业到二队,他主动要求到一线,从基础的井架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班长。他将部队的优良作风——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精益求精,带到了钻探现场。2022年,他因表现突出,荣获单位“先进个人”与“优秀共产党员”双项荣誉。“为国家找矿,和在部队保家卫国,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奉献。”霍爱平眼神坚定。

最年轻的党员姜津,2023年刚从部队退伍,曾参与过维和任务。换上“钻探红”工装,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丝毫未减。面对完全陌生的地质钻探,他拿出新兵训练的劲头,跟着班长寸步不离地学,休息时追着老师傅问,晚上抱着操作手册啃。仅仅55天,他就完成了从“地质小白”到能独立上岗的蜕变。“退伍不褪色,转身再出征!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我就要把它干好。”姜津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这几位“老兵”的存在,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身上体现的忠诚、纪律、担当和奉献精神,与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的传统交相辉映,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薪火相传:深山里的“家”与传承 

云南大山的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转眼间乌云压顶,暴雨倾盆。豆大的雨点砸在钻机棚上噼啪作响,地面瞬间泥泞不堪。

 “注意脚下!抓紧缆绳!”

“排水沟再疏通一下!”

“各岗位保持通讯畅通

风雨中,班长的指令清晰有力。钻机平台上,操作手稳如磐石,精准控制着钻压和转速;队员们分工协作,检查设备、加固篷布、疏导积水,一切忙而不乱,紧张有序。风雨非但没有浇灭大家的干劲,反而更凸显出团队的默契与凝聚力。

7544.png

这种团结拼搏的氛围,源于项目部如家一般的温暖。分队长陈禄面对现场突发事故,始终冲锋在前,科学指挥、妥善处置,多次带领团队顺利化解难题副分队长王兵,是团队的“大管家”。他不仅操心生产进度和质量安全,更把队员的生活起居放在心上。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驱车数十公里到镇上采购新鲜食材,改善伙食。他说:“兄弟们远离家乡,在这大山里干活不容易,得让大家吃好住好,才有干劲。”

被大家亲切称为“黄哥”的黄众军,是队里的老师傅,也是年轻人的“贴心老大哥”。工作上,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生活上,他有一手好厨艺。休班时,他会露上一手,蒸馒头、擀面条、包包子……这些充满北方风味的家常饭,在遥远的云南深山里,成了抚慰乡愁的“奢侈品”,让年轻的队员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传帮带”的地质优良传统在这里生生不息。入职不到一年的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王狄森,是这种传承的直接受益者。“说实话,刚来时心里很忐忑,怕干不好。”王狄森说,“但分队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样,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从识别岩心到操作设备,从整理资料到对接甲方,毫无保留。”他白天泡在工地,晚上抱着专业书和图纸钻研,进步神速。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担任项目管理员,对参与施工的钻孔情况了如指掌。“在四分队,真的处处是温馨。我现在都学会包饺子啦!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家。”王狄森的脸上洋溢着归属感和自豪感。

60多年前建队之初的筚路蓝缕,到转战南北书写辉煌;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先进单位”称号,到投身干热岩等新能源勘查,河北煤田二队的旗帜下,一代代地质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地。今天,在云南的红土地上,这种精神正由新一代青年地质人接续传承。当年轻队员面对困难感到迷茫时,老师傅们常说:“有困难告诉我,项目部都是你的家人,我们一起想办法。”这句朴实的话语,穿越时空,回荡在新时代的钻塔下,温暖而有力。

结语:叩击大地,答卷新篇

钻机日夜不息,岩心一米米取出,记录本上的数据日渐丰满。云南金矿项目仍在紧张进行中对于河北煤田二队而言,这场“首秀”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找矿本身。

它是一次成功的“跨界”演练,证明了这支队伍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它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在绿水青山间践行了绿色勘查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升华了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它更是一次有力的人才淬炼,让年轻的肩膀在实战中变得坚实,让“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之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青春铸魂,地质扬帆。以岩芯为笔,以山河为卷,河北煤田二队的青年地质人,正用奋斗的汗水,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继续叩击着大地的脉搏,书写着属于地质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答卷。他们的故事,是关于转型、关于坚守、关于传承的故事,更是关于希望的故事——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潮中,一支老牌地质队伍正焕发新生,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坚定前行。



返回上一页